洪体乏超逸之才,偶好无为之业。假令奋翅则能凌厉玄霄,骋足则能追风蹑景,犹故欲戢劲翮於鹪鹩之群,藏逸迹於跛驴之伍,岂况大块禀我以寻常之短羽,造化假我於至驽之蹇足,以自卜者审,不能者止。又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,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,饰嫫母之陋丑,求媒扬之美谈,推沙砾之贱质,索千金於和肆哉!夫以焦侥之步,而企及夸父之踪,近才所以踬阂也。以要离之羸,而强赴扛鼎之契,秦人所以断筋也。是以望绝於荣华之途,而志安乎穷否之域。藜藿有八珍之甘,而蓬荜有藻棁之乐也。故权贵之家,虽咫尺弗从也。知道之士,虽艰远必造也。考览奇书,既不少矣,率多隐语,难可卒解。自非至精,不能寻究,自非笃勤,不能悉见也。道士渊博洽闻者寡,而意断妄说者众。至於时有好事者,欲有所修为,仓卒不知所从,而意之所疑,又无可谘问。今为此书,粗举长生之理,其至妙者,不得宣之於翰墨。盖粗言较略,以示一隅。冀悱愤之徒省之,可以思过半矣,岂为暗塞必能穷微畅远乎!聊论其所先举耳。 世儒徒知服膺周孔,桎梏皆死,莫信神仙之事,谓为妖妄之说,见余此书,不特大笑之。又将谤毁真正,故不以合於余所箸子书之数,而别为此一部,名曰内篇,凡二十卷,与外篇各起次第也。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,且欲缄之金匮,以示识者。其不可与言者,不令见也。贵使来世好长生者,有以释其惑,岂求信於不信者乎!谨序。

    葛洪(公元284—364)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丹阳句容(今属江苏)人,葛玄(葛仙翁)的从孙,世称小仙翁。东晋名道,是道教理论家、炼丹家、医学家、文学家、博物学家。他取字稚川,别号抱朴子,以示守其本真、朴实,不为物欲所诱惑之志。出身江南士族。博通经史百家学说,尤以儒学知名于世。成年后尤喜神仙导养,先从郑隐,后师岳丈鲍靓,弃绝世务,于罗浮山,养生修炼,以丹鼎生涯终老。葛洪的渊源师承关系为:左慈—葛玄—郑隐、鲍靓—葛洪。葛洪羽化时,尸身柔软,面色如生;入棺时轻如空衣,世传为"尸解得仙"。  
    葛洪少时由于家境中落,生活贫寒,只得经常到山上砍柴来换取纸笔;读书学习。他性情沉静,不好荣利,好神仙方术,闻知远近高人,皆负步请问,不惮险远。后身经战乱,人世沉浮,深感荣位势利,有若春华,须臾凋落。乃弃绝世务,锐意于松乔之道,服食养性,修习玄静。
咸和(公元326—334)初年,任官司徒掾,迁谘议参军,因有军功,赐爵关内侯,后官至宰相。因闻知交趾(泛指南方,当时辖两广及越南等地)出丹砂,故求为勾漏(今广西北流)令,携子侄至广州,被刺史邓岳挽留,便于罗浮山修炼,终老。 明代陈嘉谟在《本草蒙筌》中引用了《历代名医像赞》的一首诗来概括:“陷居罗浮,优游养导,世号仙翁,方传肘后”。 
   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,在《抱朴子内篇》中,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,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,包括守一、行气、导引和房中 术等,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,强调“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。若德行不修,而但务方术,皆不得长生也”。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 律融为一体,要求信徒严格遵守。他说:“览诸道戒,无不云欲求长生者,必欲积善立功,慈心于物,恕己及人,仁逮昆虫,乐人之吉,愍人之苦,赒人之急,救人之穷,手 不伤生,口不劝祸,见人之得如己之得,见人之失如己之失,不自贵,不自誉,不嫉妬 胜己,不佞谄阴贼,如此乃为有德,受福于天,所作必成,求仙可冀也。”主张神仙 养生为内,儒术应世为外。他在《抱朴子外篇》中,专论人间得失,世事臧否。主张治 乱世应用重刑,提倡严刑峻法。匡时佐世,对儒、墨、名、法诸家兼收并蓄,尊君为天。不满于魏、晋清谈,主张文章、德行并重,立言当有助于教化。
   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,长期从事炼丹实验,在其炼丹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。他在《抱朴子 内篇》中的《金丹》和《黄白》篇中,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,具体地介绍了 一些炼丹方法,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,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,也为 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,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成为炼丹史 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。
   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,主张道士兼修医术,把“为道者以救人危,使免祸,护人疾病,令不枉死”列为“上功”,“古之初为道者,莫不兼修医术,以救近祸焉”,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,一旦“病痛及己”,便“无以攻疗”,不仅不能长生成仙,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。在其所撰《肘后备急方》中,保存了不少我 国早期医学典籍,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,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,成为中国第一部急诊手册。并在 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,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。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,是 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,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,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。据载, 葛洪还撰有《肘后救卒方》和《玉函方》。“余所撰百卷,名曰《玉函方》,皆分别病 名,以类相续,不相杂错,其《救卒》三卷,皆单行径易,约而易验,篱陌之间,顾眄 皆药,众急之病,无不毕备,家有此方,可不用医。”⑦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?仙药》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、生长习性、主要产地、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,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,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   “不学而求知,犹愿鱼而无网焉,心虽勤而无获矣!”这是葛洪的治学名言,他治学严谨,几十年如一日,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,共读了近万卷,一生著述很多,《晋书*本传》说他“博闻深洽,江左绝伦,著述篇章,富于班马。又精辩玄赜,析理入微。”此并非虚言,据史志著录,他的著作约七十余部,(今史可考书目66部,其中葛洪原著56部,后人托名所著10部.)约有九百三十余卷,大多已经散佚,流传至今的仅十余部,百余卷,有《抱朴子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枕中书》、《神仙传》、《西京杂记》等。其中《抱朴子》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,是道教理论的经典之作,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炼丹术著作,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。该书由《内篇》二十卷、《外篇》五十卷两部分组成。科学史界一般对《内篇》要更重视些。
    《内篇》主要论述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、炼丹方法,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,阐释他自己关于长生术的见解和实践等,他把服食金丹、导引行气、房中之术列为长生之道的三大要素,这对后世影响很大,中国古代长生术的诸多流派,几乎都可以归结于这三者之中,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,也使他成为当时金丹道的始祖。
    《畅玄卷第一》论宇宙本体“玄”,认为“玄”为世界万物的始祖。要人“思玄道”,称得玄则长生。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。
    《论仙卷第二》论证神仙实有,大可成仙,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。
    《对俗卷第三》继续论证神仙实有,举出动物长寿的例子和道理加以说明。还认为仙道与孝道相一致,求仙需积善去恶。该篇还著录了不少种古佚道书。
    《金丹卷第四》论述金丹之道,认为金丹为仙道之极。该篇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,包括盟约、结伴、祭神、药物、经典、名山、吉日等。篇中还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。
    《至理卷第五》论有无、形神关系,强调“气”的作用。该篇阐述医理,提倡崇尚良医,反对巫术迷信,指出道士应兼修医术,并记载了服药、行气、禁咒等法。
    《微旨卷第六》认为浅见之徒不信成仙,不足为怪。述九丹金液为众术之主,及宝精受气、守身炼形、房中等术。强调修仙必须积善,有三尸、灶神察人善恶等。
    《塞难卷第七》论述成仙皆由命中注定,凡人可以成仙。认为儒者是易中之难,道者是难中之易。动火成仙只能对中等以上人起作用,下愚之人不会相信。并引《龟甲文》曰“我命在我不在天,还丹成金亿万年。”
    《释滞卷第八》认为佐时与轻举可以兼修,修仙不妨碍治国。并言宝精、行炁、服药为求仙之至要,不可专靠房中术。又认为对道书要加以选择。
    《道意卷第九》论道为宇宙本体,道本无名。劝人修道而不要祭祷鬼神,斥责张角、李宽等淫祀妖邪、奸乱浅陋。
    《明本卷第十》认为道本儒末,道先儒后,黄老并不比尧舜周孔逊色。并且指出,上士得道于三军,中士得道于都市,下士得道于山林。
    《仙药卷第十一》述各种仙药,包括五芝、云母、雄黄、玉、金、银、真珠、草木药、丹砂、松脂等。详述产地及采制、服用等方法,并证以神仙故事和传说。
    《辨问卷第十二》论“圣人不必仙,仙人不必圣。”认为圣人不修仙,是命中无缘,不能因圣人不为,便说天下无仙。
    《极言卷第十三》强调学仙必须求师。黄帝、老子、彭祖、安期等皆不死,均有师传。又说长生必须补损,养生在于以不伤力本。
    《勤求卷第十四》论求真师、勤修炼。劝大要勤于求师,而且要慎择真师。
    《杂应卷第十五》论述断谷、却寒、却热、服药、辟五兵、吞气、隐沦、去病、召神、乘跻、占卜、坚齿、变化、导引、聪耳、明目、登涉、辟疫、存思、符箓等方术。
    《黄白卷第十六》述黄白术。认为天下事物均可变化,故黄金、白银可以烧炼而成。指出炼黄白必须师授口诀,必须择清洁之地。烧炼黄白不是为了致富,而是为了长生。该篇还详细介绍了几种黄白术。
    《登涉卷第十七》述入山远游诸术。有辟鬼邪、蛇龙、毒魅、虎狼及入水诸法,包括服符呼箓、镜照苇挝、禁炁封印、遁甲择日、步虚诵咒、佩药服丸等。
    《地真卷第十八》论金丹及守真一、守玄一之道。葛洪称“道起于一”,谓“一”有姓名服色,在三丹田之中。守一可以去邪,获得长生。
    《遇览卷第十九》述道经书目。葛洪阅其师郑隐之藏书,著录备种道书神符凡260种。这些道书大部分己亡佚,唯赖此载可以略窥晋之前道书之梗概。
    《祛惑卷第二十》论识别神仙之真假。强调要勘求明师,谨防庸师、假师,并举例说明。葛洪认为,只有通晓金丹术者才是真师。
    《外篇》则为政论性著作,表达的是葛洪的社会政治主张和思想,论时政得失,托古刺今,讥评世俗,述治民之道,主张任贤举能,爱民节欲。
    《四库提要》谓其“辞旨辨博,饶有名理。”鲁迅赞其“论及晋末社会状态”。《外篇》言人事,以儒家为宗,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。
    《外篇》还阐述了进步的文学观,强调要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,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,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。认为文学是发展的,今胜于古,既要反对唯古是尊,又要反对厚今薄古。强调文学批评要注意作者的风格、个性,要广录博收,反对偏嗜和浅尝。
    《弭讼》等9篇论述时政得失,讥刺世俗,言治民之法。
    《臣节》等7篇评人事臧否,主张藏器待时,克己思君。
    《君道》等14篇谏君主任贤举能,爱民节欲,独掌权柄。
    《勖学》、《崇教》两篇论超俗出世。
    《交际》等5篇论修身。
    《钧世》等7篇论文言著书之贵。
    《诘鲍》篇主张有君。
    《博喻》、《广譬》两篇皆替喻,重复诸篇思想。
    《自叙》一篇殿后,乃自传体,亦为全书之序。

    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一书之中,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,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,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,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,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,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。